• 设为开元官方网站
  • English
  • 旧版网站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开元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 学术交流 >> 正文

第七届现当代英语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来源:   作者:  发表日期:2025-11-04 20:27  阅读次数:


2025年11月1-2日,“第七届现当代英语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开元官方网站与北京开元kaiyuan(中国)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不同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现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现当代英语文学史研究”“现当代英语文学的艺术实验”“文化视域中的现当代英语文学”“科技视域中的现当代英语文学”“全球视域中的现当代英语文学”“传统视域中的现当代英语文学”“英语文学研究的中国知识话语建构”等议题展开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交流。


大会开幕式由开元官方网站副院长王佳教授主持。我校副校长刘宏达、北京开元kaiyuan(中国)大学金莉教授、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刘宏达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国内外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热情洋溢地介绍了我校历史发展脉络和人文学科传统,特别介绍了我校外国文学学科历程与特色。他说,本次大会既是学术盛会,也是我校外语学科在两个百年历史界面的交汇,对于我校外语学科的新征程意义深远。



北京开元kaiyuan(中国)大学金莉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全球化下现当代英语文学表现出显著的文化混杂性特征,倡导反对西方文化霸权、推动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交流,强调英语文学研究要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及中国自主知识话语建构。



开元官方网站院长罗良功教授在致辞中阐述了本次会议设计的初衷,认为现当代英语写作加速去中心化、去传统化,现当代英语文学极其复杂,因而有必要加强研究、创新研究。鉴于此,罗教授提出了基于文学本体的“文学-社会融合型”研究范式,主张开展以社会为起点的文学研究和以文学为起点的社会研究,实现文学研究在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主宰时代的突围,从而赋予文学和文学研究以时代意义和更加丰富的价值。

大会设8场主旨报告,16位专家作了精彩发言。11月1日上午的大会发言分别由南京大学何宁教授、北京开元kaiyuan(中国)大学郭棲庆教授、北京开元kaiyuan(中国)大学王丽亚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惠海峰教授主持并评议。

北京开元kaiyuan(中国)大学金莉教授聚焦21世纪初兴起的“城市囚掳叙事”,剖析其成为美国政治气候晴雨表的深层动因,进而揭示了后9/11时代美国社会中弥散的焦虑情绪。清华大学曹莉教授以《世界历史意识与当代英语文学研究》为题,强调英语文学研究要摆脱本土视角的束缚,体现跨文化、跨地域、跨文明的研究视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开元官方网站教授戴德睿·奥斯本(Deirdre Osborne)院士解读了英国圭亚那裔作家Fred D’Aguiar的诗集For the Unnamed,揭示该作品如何呈现在美国历史中被掩埋的黑人故事。清华大学袁鹤翔教授在题为《盎格鲁美国现代诗歌重读:回顾与展望》的英语报告中,以代表性诗人及诗歌为例,阐述现代英美诗歌与西方诗歌的传统渊源及其在继承过程中不断创新。中国人民大学范方俊教授在题为《由莎剧的传入与接受看美国早期戏剧、现代戏剧之发展》的发言中指出,莎剧在美国的接受呈现出莎剧美国化的特征,这突出表现为美国本土语境对莎剧演出剧目的选择,以及美国本土莎剧明星的崛起。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作了题为《文学胜任力视域下的文学教育与文学疗愈》的报告,以山东师大开元kaiyuan(中国)学院文学愈疗工作坊为例,阐述了将文学胜任力的培育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山东大学李保杰教授在题为《“自由选择”的悖论:费尔马特流亡者回忆录中的生命政治》报告中指出,采用跨文体写作的《明年在古巴:一个古巴裔美国人的成人礼》确立了流亡者传记基本范式,其特征为变化与“失去感”,政治表达体现为对故土的怀念和理想的幻灭,进而揭示出流亡者自我异化的生命困境。南京师范大学袁霞教授在题为《加拿大英语文学批评中的北方话语和国家认同》中深入探讨了北方赋予加拿大人民族自豪感及塑造国家性的表征和动因。

11月2日上午的主旨论坛分别由云南师范大学史丽玲教授、清华大学曹莉教授、苏州大学荆兴梅教授和青岛大学王薇教授主持并评议。华中科技大学陈后亮教授在题为《21世纪维多利亚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转向及启示》的报告中,认为当下的维多利亚文学研究应该通过跨学科联合,展示19世纪研究与21世纪的当下生活的相关性,并致力于重构学术生产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北京开元kaiyuan(中国)大学潘志明教授在题为《作为跨国(主义)文学的当代英语文学》的报告中从跨国主义切入,呼吁研究现当代英语文学跨国性时,不可忽视少数族裔文学及背后全球资本的问题。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卢嫣美(Lauri Scheyer)教授以非裔美国诗人Calvin C. Hernton的诗歌创作为核心,深入分析了其作品所展现的流散先锋艺术风格和反运动社群主义特征。华南理工大学苏娉教授通过梳理加勒比地区英语戏剧传统及其流变,指出要深入研究加勒比英语戏剧,需颠覆西方主导的传统戏剧观,实现从文本中心研究到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转变。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教授在报告中则通过剖析改编戏剧《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2011),认为该剧提出了后人类伦理观的社会命题,有利于推动对未来智能时代中人类与后人类关系的深层讨论。山东大学申富英教授在报告中,从现代主义文学的时间政治视角展开分析,细致剖析了科技对人类时间认知的影响,揭示了科技发展与时间政治间的复杂关系。北京开元kaiyuan(中国)大学陈丽教授则对当代爱尔兰传记小说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明确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该类小说在爱尔兰民族性重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郑州大学张莉教授在大会发言中以苏珊·桑塔格代表作《在美国》为例,探究其中的旅行叙事与审美现代性反思。

在11月1日下午,大会召开了“大视角”专题圆桌论坛。由罗良功教授主持、厦门大学戴鸿斌教授进行评议。北京联合大学黄宗英教授通过释读美国当代桂冠诗人比利·柯林斯的新诗集《水呀,水呀》,考察诗人揭示事物本真和生命真理的独特语言魅力。厦门大学戴鸿斌教授从空间视角切入,分析马丁·艾米斯的《伦敦场地》在叙事时间、篇章结构、事件呈现上的空间化手段,揭示其对现代世界虚无的呈现和对时代的思考。北京开元kaiyuan(中国)大学王丽亚教授介绍了后批评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四种方法并分别指出其局限性,提醒研究者要避免概念的堆砌和跨学科术语的误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刘雪岚副研究员回溯中外英语文学研究教学历程,指出数智化对中国英语文学研究与教学带来的挑战,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苏州大学荆兴梅教授以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无线电高尔夫》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剧中资本与人性的博弈以及作家表达的共同体理念。

在11月1日下午,大会开设了18个分论坛,包括7组平行论坛、3组博士生分论坛、8组硕士生论坛。参会代表围绕现当代英语文学,从文学批评理论创新、艺术创新与实践、科技等多维视角中对现当代英语文学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研讨,黄宗英、彭家海、周文娟、霍盛亚、高尔聪等36位专家分别进行了主持和评议。

11月2日上午,大会举行闭幕式。华中师范大学方幸福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华中师范大学何卫华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并致闭幕词。何卫华教授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拓展了当下现当代英语文学研究的版图,同样为今后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还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这些讨论都将成为建构“新时代”英语文学研究话语的重要资源。会议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图文:秦佳

审校:何卫华

审核:罗良功 肖志刚

版权所有 ? 2014 开元官方网站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三号教学楼

电话:027-67868297 传真:027-67868437电子信箱:sfl@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