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下午,我院“翻译及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行业专家进课堂系列讲座第二场正式开讲。在文化市场高速发展、翻译出版行业面临深刻变革与多元机遇的时代背景下,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经理陈俊帆受邀为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了题为《全球视野下的出版业产业概况、翻译实践核心要点与当下文化产业新态势》的专业讲座。本次讲座由覃江华老师主持,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为在场师生呈现了系统的行业知识体系。
一、行业概览与翻译实践核心
陈俊帆首先系统梳理了出版行业的分类体系:按所有制分国有、民营;按内容维度则分为大众类与专业类,其中医学、地图、科学等专业领域出版因专业性要求,准入门槛相对较高。按载体分纸质、数字,按业务范围分综合类、专业类等。她强调,翻译工作并非孤立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文化产业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立足行业全局审视其核心价值。
在翻译实践层面,陈俊帆指出,出版领域的翻译更注重中文表达的适配性,优先采用意译而非直译。以军事小说翻译为例,通过将长句拆分、优化句式节奏,既能强化文本的紧张感与可读性,契合中国读者的审美偏好,更能有效提升作品的市场传播力。她强调,译者的核心使命在于赋予译文文学质感与传播张力,以优质表达打动受众、推动作品广泛传播。
二、内容建设与出版导向把控
陈俊帆明确,优质内容是出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特征:既包括国内外优质作者、学者、科研人员及行业专家的原创成果,也涵盖通过国际资讯追踪、国内外重要书展参与、亚马逊等平台榜单分析所发掘的潜力作品,需与国外图书版权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此外,与腾讯、晋江等优质机构的深度合作,亦是拓展内容资源的重要路径。同时,她着重强调出版导向的重要性,要求所有出版内容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政策规范与文化发展导向,坚守行业底线。
三、编辑素养与营销模式革新
编辑环节作为出版流程的关键节点,对作品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陈俊帆提出,编辑需具备全球化的选题视野,主动发掘优质内容资源。对于外语专业学生而言,其语言优势为选题开发提供了天然支撑,而从事翻译出版工作,更需兼具扎实的外语功底、精湛的中文表达能力与跨领域的知识储备,以适应行业多元化需求。
在营销推广方面,随着商业环境的迭代升级,传统商业模式正面临深度重构。网店、内容电商、抖音、小红书等新兴渠道快速崛起,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推送机制,实现了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模式转型,彻底重塑了出版行业的商业生态,为作品传播提供了更高效的路径。
四、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针对外国图书在华翻译出版现状,陈俊帆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图书在华出版曾呈现井喷式增长,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提升,读者的选择更趋理性与多元,外国图书的市场份额逐步回落。不过,翻译出版市场仍具广阔发展空间,其中精品类图书、心理类、科技类及各类精神文化滋养型作品,因契合当下读者需求而备受青睐。
展望行业未来,陈俊帆总结了四大发展趋势:一是媒体融合深化,纸质书、电子书、短视频、图文、有声书等多形态载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阅读需求;二是渠道全场景整合,私域运营、社群营销、直播带货、达人种草等新型渠道将成为营销核心阵地;三是文化跨界融合,国潮与二次元文化蓬勃发展,且与图书出版深度绑定,如《哪吒》等动画IP衍生图书的成功,印证了跨界融合的巨大潜力;四是IP全产业链运营,从文化内容创作到全产业延伸开发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迪士尼、漫威宇宙的成功案例及我国《庆余年》《黑神话·悟空》《斗罗大陆》等IP的崛起,彰显了这一趋势的发展潜力。这一行业变革也对从业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讲座尾声,覃江华老师对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总结点评,高度肯定了其行业指导意义。在场学生围绕实习就业、职业发展路径等热点问题与主讲专家展开互动,她逐一进行了细致解答。本次讲座不仅为有志于投身翻译出版行业的学生提供了权威的行业洞察,更明确了专业能力提升的方向。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陈俊帆女士做分享

覃江华教授主持
图文:王思琦
审校:覃江华
审核:肖志刚